2022-05-31 13:33
在封建社會,貴族官僚為了永遠享受奢侈放蕩的生活,夢想長生不老。 有些人想提煉“長生不老藥”來滿足自己奢侈的欲望,于是形成了煉丹術。 煉金術有著悠久的歷史 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紀的戰國時期,就有方士及其尋找“仙藥”的記載 煉金術士將一些礦物放入密封的三腳架中,用火焚燒。 礦物在高溫高壓下會發生化學變化,產生新的物質。 但是,在煉金術的過程中,人們發現了一些物質變化的規律,從而形成了現代化學的先驅。 煉金術在中國發展較早,葛洪就是其中之一。
葛洪的名字叫智川,
道諾。:抱樸子,東晉丹陽句容人。 他的祖父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,是三國時期吳國的高官。 13歲那年,父親病逝,家境不好。 葛洪從小就有強烈的求知欲。 不,他到處向別人借書。 沒錢買筆和墨水,他就用木炭在地上練字。 16歲開始讀儒家書籍,如《孝經》、《論語》。 葛洪博覽群書,從經書、史書到散文。他仔細閱讀了他能借到的所有書籍。 后來,他還學會了“望氣”和“占卜”
經過長時間的刻苦自學,葛洪終于成為了一個博學的人。 據《晉書·葛洪傳》記載,葛洪“見多識廣”,見多識廣,江左絕倫;換句話說,葛洪的學識非常豐富,在江南一帶是無人能及的。 他的作品比班固和司馬遷都多。有《抱樸子》116本,《碑志詩》100卷,《童話》10卷,《好官》10卷,《隱逸》10卷,《異集》10卷,《五經史》100多位學者的雜方310卷,《金匱要略》。 一個人的作品太多了,抄了310卷。 你可以想象,他很勤奮。
西晉末年,統治階級爭權奪利,“八王之亂”和“蠻夷之亂” 戰爭此起彼伏,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,階級斗爭十分尖銳,農民起義風起云涌。 生活在這種境遇中的葛洪,和一些地主一樣,出于對現實的失望而轉向天道,投身于游仙士藝。 葛將莊子學說充分發展為神仙方士的藝術。 本質上,他的思想是向外界學習。 他的煉金術理論就是基于這個想法。 他認為一切物質都是可以改變的,只要有真誠的要求和適當的條件,人們就可以修煉仙丹和黃金。 根據這一理論,葛洪在收集和研究各種治療方劑的同時,進行了大量的煉丹實驗。
從這些煉丹實驗中,葛洪熟悉了很多無機物的組成和一些簡單的化學反應。 從《抱樸子》內篇可以發現,葛洪只有以下化學知識:
(1)“朱砂燒成水銀,積而化之,成朱砂。 朱砂是硫化汞,加熱分解得到汞。 然后在密閉容器中調節溫度,再加入華為紅結晶硫化汞。 換句話說,葛洪發現了汞提煉過程中化學反應的可逆性。 他指出,加熱朱砂(硫化汞)可以煉汞,汞和硫結合可以變成朱砂。
(2)“鐵涂曾青,鐵紅如銅” 曾慶可能指的是含硫酸銅的明礬。 曾用鐵和硫酸銅的溶液在鐵上作畫。 鐵取代了硫酸銅中的銅,所以表面有一層紅銅。 因為涂覆法,硫酸銅只作用于鐵的表面。 金戈說,“改變外在,但不要改變內在?!?可以看出葛洪仔細觀察了這個金屬取代反應。
(3)“鉛是自足的,而紅是紅色,而紅是紅色,白是鉛。 “這意味著鉛可以變成鉛白,即堿性碳酸鉛,鉛白可以變成紅丹,即三氧化鉛;鉛可以變白,最后變成鉛。 這是一個明顯的化學反應過程。
(4)“取雌黃、雄黃,備用,用銅鑄之,以復之...一百天來,他們都有幾分鐘長的紅色牛奶” 換句話說,雌黃(三硫化二砷)和雄黃(五硫化二砷)加熱后都能升華。 葛洪的文字是對他們升華和反思的一種描述。
那個時候的葛洪,有那么豐富的化學知識。 在中國煉丹術的發展中,他是承前啟后的紐帶。 他鼓舞人心的寫作風格宣揚煉金術。 他關于煉金術方法的具體著作對后來的煉金術士有很大影響。